关注一起调研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移动互联网研究的族群逻辑 第一象限 李夏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11-20  作者:17小编整理  浏览次数:1012
核心提示:主持人:接下来会有请第一象限市场咨询公司的李夏副总经理,来分享我们移动互联网研究的族群的逻辑。李夏:大家下午好,我们这个
 

    主持人:接下来会有请第一象限市场咨询公司的李夏副总经理,来分享我们移动互联网研究的族群的逻辑。
    李夏:大家下午好,我们这个分论坛的主题是生活,我选择来讲生活的切入点是族群。我在台下想,族群这个词听上去有点陌生,其实它是随时随地出现在我们生活当中的。什么是族群呢?如果你问我这个问题,我用打标签回答你。这个标签是我们生活中很多细节,你走道商场,你给商品打标签依据是什么,可能品牌、材质等等。你认识一个打标签是他的外貌、职业、收入。在我们走到会场看到穿上北京大学的毛衫的时候,你就打一个标签,就是北京大学。
    我们看一个人,一个研究方法,这些事情的时候,首先看时代背景。我们先来看互联网。上世纪40年代有一个概念“插叙格局”,这个大家都清楚。这个波纹决定我们亲属远近,也决定我们是谁。这些圆很简单,也很模糊。回答我是谁是优先的。
    到互联网你喜欢谁、喜欢玩什么,都变成很重要的事情。这时候你发现在这个圆的基础多了一个续圆,让我是谁变得特别复杂,但是也想到特别好玩。
    我们想到社会化媒体,承担非常重要的功能。我们除了我们朋友,还有我们依存的意见领袖,你说熟也不熟、说陌生也不陌生的半熟朋友。这丰富了我们对自己的认知、判断。
    另外社会化媒体进行了信息筛选的过程,很多人用微博更多在转发,看新闻。你发现你关注谁,你的世界就是变成你关注人的世界。信息化媒体建筑一个社交云、一个信息云,构成一个人的关系云。
    更重要是互联网时代的关系云让每一个人世界变得独一无二的。对于我们市场研究者而言,互联网是狂欢的开始,因为没有一个时代像互联网天然记录数据的可能,你会发现原本我们其实藏在媒介背后的,我们是谁不知道。到互联网时代我们开始生产数据,数据变得我们可以识别出来,对广告主很开心的事情,也为他们的营销提出更多的要求。传统的营销到达一个面就好了,比如说天气预报广告,航班的头等舱。互联网让我们自己为自己生产数据,自己生产的数据让我们可以被识别出来了。我们借这些数据、借这种识别让广告主能找到我们。
    做到我们是我们每一个人看到的广告希望不一样,这是大数据、精准营销要做的事情。你会发现互联网让每一个世界变得独一无二的时候,也让每一个人世界变得量身定制了。
    到了移动互联网,这种加深了,这是为什么呢?还是媒介。
    在我们调研当中,你会发现有61%人认为手机是他们的左右手,有5%的人认为手机是他们的大脑,这是很可怕的事情。手机成为我们最早接触、最晚离开的媒介。黄金的时间小时了,一天都可能成为黄金时间。现在我们出门三样是手机、钱包、钥匙。空间限制也消失了,是团购、地图,还有大量的O2O应用。所以移动互联网让每个人变得更加识别,因为手机生产更多的数据。
    但是这时候我们开始回来问我们一个问题了,我们有足够的时间认识世界,但是我们真的了解自己嘛。我们还能意识到这个数据背后还是人。反而这时候我们研究开始返璞归真了。我们要的是什么呢?我们要的打破数据崇拜,我们要的回归真正的数据分析,找到合适的研究方法,进行合适的人群解读。
    也是在这个时代,传统意义上的百分之比没有意义了,我们要不是50%,也不是75%,我们要得可能是1%、2%、甚至1%、2%,因为每个人都可以被找到,因为每个人也不一样。所以我们要做把数据还原真实一个又一个人,我们要做的把数据还原日常生活。族群的核心晓得才是美好的。
    接下来我们讲族群逻辑。我刚才讲是打标签的过程打标签分两套,因为市场研究分定量、定性研究,我们两套逻辑也是从这两个方面展开的。
    第一套我们从定量出发,我们叫看历程,看历程核心是历程扩散,是把重大的事件用统一建模的方式,来描述一个事件在历史发生的变化,通过这种人群,来描绘人群特性,并且关注人群行为。你先你把一个人群拉到时间轴看,他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变化,可能增长、也可以消失,拉到足够长的时间,我们会发现我们再一次到达这个人群。
    这个逻辑大概分5个步骤,用统计建模里描述历程扩散的过程。
    第二个是找寻关键变量,我们通过这变量找到人群。接下来是描绘人群,这样看上去有点没有概念。我们分步骤来看。
    首先既然我们讲移动互联网族群逻辑,我们选取的事件就是移动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过程,我们用历程扩散的方式,来描述一下移动互联网在中国如何完成普及、扩散的。我们选取是2004年,终点是2009年。2004年移动互联网的早期,这些扩散是年轻人、高学历人这时候比较接触新鲜事物。05年移动互联网进入新的变量,这个是收入,那时候手机资费很高,那手机是很有钱人的作用。到了06年,我们回归了年龄,我们看到很有意思的模型,就是右边这个,我们在右边这个观测不是高的,刚才说了小才是美好的,我们观测到是后面这个比较矮的、比较低一些的波峰,这个波峰是第一个高峰的爸爸妈妈,大概也是我的爸爸妈妈。10年我们在手机人第一个人描述这个人群叫潮爸潮妈,这些人他们不上网,但是他们子女的手机淘汰下来了,我们教爸爸妈妈移动互联网,于是他们发现打开一扇门。
    族群背后是生活,你可能看到这个生活是用手机炒股的爸爸,还有用手机玩游戏的姥姥,可能是其他很多人。10年我们第一次观测这个人群,我们在这个数据找不到非常显著的百分之比,因为太少了。我说人群本身有历程的,14年我们再观测这个人群,我们取了一个新的名字叫酷老族,因为这个50岁以上的开始全面拥抱互联网,无论是微信、视频、游戏、各个方面的,年纪高的峰都是的拐上取得,我们叫全面拥抱互联网。
    我举我妈妈的例子,我去年他生日给他买一个苹果,今年回家他听音乐睡觉,还有他再也不发短信了,然后就发微信了,这就是生活。
    07年搅动格局是农民工,08年搅动是独生子女,08年是90后第一批人18岁成年的人,对于90后对他们是生于斯、长于斯,毕业之后赶上互联网+的创业人潮。我们问自己一个问题,会不会有一群人,手机电脑是他们的统一媒介,手机、电脑是他们的传统媒体。我们叫传统媒体人,13年找是1.3%,大部分是学生,学生主要构成是独生子女。到13年涨了2点多,我们相信这个人群在接下来的岁月里还不断的增长。
    下面是讲第二套定性的逻辑,这个逻辑更虚,完全是从生活出发,通过变化的把握人群,这个理念也有历程的影子。你会发现,当你发现一个重要的人群,这个人群会在很长的时间内对新的人群产生持续性的影响,在你发现新的人群过程中,你会不断的看到熟悉的影子。这个逻辑大概分6个步骤。首先还是对生活的理解,或者对定性资料找寻对生活变化的发现,通过发现找到人群,进行人群深描。
    接下来很重要的,在任何研究中都记住这个人群,观测这个人群对时间、历史产生新的影响,通过旧人群到达新的人群。
    我们分步骤看,10年我们发现这部分女性,他们有技术控,他们用市面上最新潮、高科技的手机,其实他们不太懂怎么玩,也不太懂技术,但是他们需要有这个东西。科技对他们来讲是时尚风向标,他们很在乎手机的外形,对手机有很强的依赖。我们10年观测这些人,还是很小,1.4%,但是依旧很美好。我们起了很好听技术红颜。他们是40岁的女性,他们有好的家庭、好的收入、好的事业,他们这时候找到了苹果了。
    10年我们观测这个人群牢牢记住它,13年因为团购我们开始关注折扣,我们建模过程中,很好玩,折扣是收入越高、越关注的人群。折扣已经成为可炫耀的资本,我们把它叫“聪明的活着”,我们看到这个熟悉的双峰,也看到技术红颜的影子。这个影响没有小时,出现在无数我们对新人群的挖掘,比如说13派有双峰,15年手机付费族有双峰。
    说了两个逻辑,无论从定量,定性来看,族群是定量、定性不断重复,不断相互应证的过程,是从生活出发,不断回到生活的过程。正是因为这个时代让我们每个人变得独一无二了,所以我们需要描绘小的族群。
    最近上映一个小王子,他说“看东西只有用心才能看清楚,重要的东西眼睛是看不到的”。我觉得这个是做消费者洞察,还有我们做族群研究的初衷。
    主持人:谢谢李夏,留下多次印象,未来多次的双峰,未来希望看到他们深入的研究。前面我们讲到移动互联,讲到手机的重要性。我想手机确实很重要的,如果你饿的时候,你不能用手机充饥,你冷的话,不能靠手机直接解决你的问题。所以我们说手机是一个载体,互联网是一个载体,最终实现价值,一定要联结到生活这个点上。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视频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