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两会讨论时谈到“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对王阳明的历史作用进行了肯定。一时间王阳明的“心学”、“知行合一”成了热门词语。
王阳明以“心学”而在中国哲学和文化史上独树一帜,“四句教”则是其哲学的核心表述: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心学”弥补了中国传统哲学只研究客观世界而忽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这一空白。其实,和数据相关的工作何尝不是如此。
明代思想家、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
无善无恶心之体(数据的本质) 就是说心一定要保持本真,不能有善恶之偏,如果有善恶之偏,心体就会失去本色,丧失了它的本来面目。数据的本质只是一种记录,严格说起来并没有好坏之分。作为市场研究的从业人员,我们首要工作就是如实的记录数据,让真实的市场现象能被我们正确且尽量完整的记录下来。我认为这是我们这行业的根本价值,比数据建模、市场洞察都更根本,也更重要。
有善有恶意之动(数据的价值)
心本无善恶,善恶是由于心动产生的。人只要有意念心就动,心动就不可能是中性的,心动产生意念,意念不是向善就是向恶。近年来,有部分人开始讨论是否有些数据要优于另一些数据。例如:大数据优于小数据、行为数据优于态度数据、被动记录的数据优于回答的数据。这些不根据实际的需求做的提前判断都是危险的。除非数据造假,要不然没有一种数据天生就比较差。
知善知恶是良知(研究人员的专业素养)
当善恶已经存在的时候,分清善恶就非常重要。如果能分清孰善孰恶,这就是良知;如果不分孰善孰恶,就是没有良知。任何行业都有专业性,从业者都必须根据他的专业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因为客户喜欢听大数据就非得加入大数据,而不考虑客户需求和成本效益,个人认为这是缺乏良知的。同样的,因为我们自身能力或是数据的限制,硬要说调研数据就能解决客户的问题,这同样也是缺乏良知的。
为善去恶是格物(研究人员的使命:解决问题) 为善去恶就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和标准。数据没有好坏,但是有合适或是不合适。为善去恶就是找到合适的数据解决客户的问题。因此,我认为迷信大数据不如专注于数据整合。在每个需求阶段,为客户找到最有效,最符合成本效益的数据,才是市场研究工作者专业且有良知的表现。
益普索(Ipsos)近期会在数据整合这方面加大努力和投入,大家很快就会看到我们的尝试。期待大家的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