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kedIn发布《中国职场人士跳槽报告》显示,中国职场人士的跳槽频率显著高于美国,已经成为常态。其中,互联网是员工流动性最大的行业,在中国的在职时间为31个月。
基于京津冀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中部经济圈四个经济发展圈的职场人士调研中发现,中国职场人士的平均在职时间为34个月,相比美国的56个月,几乎短了两年;中国职场人士的在职时间的中位数为24个月,比美国短半年之多。
跳槽成常态
在不同职业的人士流动性方面,领英发现,不同行业在职人士的流动性有较大差异。在中国,商业服务(如律所、会计师事务所、咨询公司)、金融保险和互联网是在职时间平均最短、跳槽频次最低、员工流动性最大的三个行业。
互联网在美国是在职时间较短的行业,在中国的在职时间仅次于商业服务和金融保险业,中国为31个月,同美国45个月相比,短了一年多。
工业生产制造在中美两国均是在职时间最长的行业,但中国也仅为39个月,几乎相当于美国71个月平均在职时间的一半。
高跳槽率来自哪儿?
在分析中国职场高跳槽率的原因时,领英认为三个主要的原因,使得中国职场呈现高频率跳槽的节奏:
1、中国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使得人才需求持续高涨。
以互联网行业为例:2011.10~2014.10这三年,根据投资界网站披露出来的投融资数据中,有103家互联网、IT企业获得天使或者风险投资,融资额度达到240亿人民币。公开披露的企业通常仅占总体融资企业的不到10%。融资中很大一部分被用于吸引人才,搭建更强更大的团队。
同时,BAT等大企业也在不断地扩充人才数量,每家每年用于人才招聘的费用高达上亿元。此外,互联网对中国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在加速,传统行业/企业中的互联网人才需求也在大幅增加。
2、快节奏的宏观大环境下,很少企业能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去培养起有效的内部人才体系,大量人才通过外聘方式招募,引发人才跳槽潮。
国际著名猎头顾问克劳迪奥•费尔南德斯在哈佛接触到的70-80%的中国企业都未建立有效的模型以评估人才潜力,多数中国企业对此甚至毫无概念。它们亟待建立完善的潜力评估体系,以吸引、激励、培养他们最优秀的人才。
而在缺少内部人才培养体系的情况下,企业习惯通过提供更高的职位和薪水来吸引外部人才。这使得中国的职场人往往不够耐心,频繁跳槽换工作。
3、在求职过程中,人才与企业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就职往往是在不充分信息基础上做出的决定,也为之后的快速跳槽打下伏笔。
跳槽过程中,人才需要大量的信息来帮助做出决定。在美国,为了减少个人与求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个人会积极主动通过各种社交渠道、职业社交平台来了解企业的一些隐性信息,而如领英一类的职业社交平台也为这种信息流动提供了可能。
但中国的职场人士更多倾向于被动接受信息,而非主动寻找,因此所获得的信息源更多集中在公司和HR。他们往往会基于“自己对该公司和该职位的想象”做出了决定,之后很大程度发现现实与想象的落差大到无法接受,便选择了用脚投票。
为什么跳槽?
大家如此频繁地跳槽,跳的到底是什么?哪些是中国职场人士最为看重的?领英发现,工作强度是最不被重视的指标,这也说明了为什么互联网行业工作那么累,每年却有大批的人才蜂拥而入,甘当所谓的“苦逼”。
此外,企业国际化、企业品牌知名度、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和职位职级也不是重要的考虑因素。而发展空间、工作内容、学习知识、工作氛围和薪酬福利则是最受重视的指标,其中发展空间排在了第一位。
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经济发展变化节奏太快,职场人士面临不断的能力更新和成长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中国企业普遍缺乏内部培养人才的体系,人才的内部成长往往面临瓶颈,此时就得通过跳槽来实现。
基于调研,领英建议国内企业,建立、审视和优化自己的内部人才培养体系,并在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基础上,突出发展空间、学习机会等重要维度,吸引人才。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