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的星巴克时刻关注中国的社会变迁,顺应中国消费者生活形态的变化,美人鱼指数也有了新的解读。
一向以“第三空间”为标志的星巴克 7月16日在美国宣布,将在中低收入及多民族街区开设15家门店。针对这一项目,首批开业的门店选址中就包括曾经发生震惊世界的枪击案和游行抗议活动的美国弗格森市。
“关乎建筑特色、环保元素、当地特色和体验”的星巴克此举用意何在?
现在星巴克工作的咖啡师卡门•威廉姆斯的故事触动了很多人。威廉姆斯五岁时被母亲遗弃,先后在十几个寄养家庭生活,她一生最大的意愿就是能够上学,能够拥有正常的生活。在她快要放弃的时候,她进入星巴克工作,在“伙伴”的陪伴、支持和关心下,开始重塑自己的人生。
当前,美国社会有560 万 16 至 24 岁像威廉姆斯那样面临辍学和失业的美国青年,他们的成长环境因缺少基础教育和学习的模范而丧失了信心和希望。星巴克创始人霍华德在布鲁克林的公共住房里长大,亲眼目睹了自己的父亲是如何艰辛地支撑起整个家庭。霍华德认为,如果多给这些年轻人一个机会,就有可能获得成功,他们被称为“机会青年”。
为此,霍华德于7月13日宣布,成立于 1996 年的家族基金将投入三千万美元帮助这些年轻人提升职业技能,找到工作岗位,双管齐下为年轻人创造通过职业来成长的空间。为此,星巴克联合希尔顿、沃尔玛等在内的16家美国企业率先发起“100,000 个机会青年支持计划”,宣布到2018年时实现10万名年轻人的就业目标,星巴克自身则通过在中低收入的多民族街区开设门店来逐步为“机会青年”创造就业机会。
这不仅仅是慈善。它解决了一个现实存在的经营管理问题。一份研究表明,在被调查的雇主中,有三分之一的雇主表示人才短缺给填补空缺岗位造成了很大困难,更有 43%的雇主坦言这样的人才短缺阻碍了公司的发展,而“机会青年”中不乏人才。
星巴克为“100,000 个机会青年支持计划”而开设的新门店将提供现场培训的空间,在实战中让年轻人学会宝贵的客户服务和零售技巧,同时星巴克还将与本地的青年服务组织和政府合作,帮助年轻人在社区中就业。
实际上,星巴克正在应对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趋势为其“第三空间”赋予全新的内涵,除了咖啡、空间和设计的感官感受,这里还将成为成长和发展的空间,敞开机会之门,成为人与人,人与社会联结、互动、交流情感,进而创造价值的第三空间。
从第三空间到有意义的空间
在中国,星巴克正在因消费者生活形态的变化而悄然调整“第三空间”的规划布局。
1999年,星巴克在北京顶级的国贸写字楼开设第一家中国市场门店。2013年9月,星巴克宣布其在中国的两家标志性的旗舰店正式开业,一家是位于北京嘉里中心的“咖啡礼赞”概念店,用于彰显星巴克咖啡的经典传承和咖啡领导力;另一家则位于北京三里屯太古里中心地带,体现的是“兼收并蓄、不拘一格”的风格,除了这些抢尽眼球的时尚地标,细心的人会发现,星巴克正在悄然向社区渗透,逐步成为10分钟商业生态圈的一员。这一布局的变化其实也反映了中国商业变化的趋势,往“第三空间”的本意——人与人联结的平台在推进。
·社区商业变身商业地产新蓝海
中国社会的发展无法用过往的经验来解释,即使是在相对成熟的一二线城市,商业地产也不断地有新动向涌出。
变化之一是城市化和轨道交通的发展带动了新型商圈的崛起。北京汇博行商业地产服务机构执行董事潘好龙指出,原先集中于中心城区的市级商圈和区域级商圈的消费者的“强需求”开始向社区级商圈转移。例如,北京原有的商业中心以王府井、西单、前门等为代表,随着中心城区人口和产业向郊区的疏解,以通州、昌平、大兴等为代表的新城,人口大量聚集。通州区人口从10年前的50多万人发展到现在的150多万,自身已经形成了三个社区级商圈。老商业中心东四其余的人口转移至通州后,东四隆福寺一带的商圈开始出现没落。同样,回龙观10年前社区刚刚形成时只有几万人,现在的回龙观聚集了50多万在中关村、上地IT或高科技企业上班的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当地形成了规模以上购物中心5家,建筑面积近30万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