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有望明年底启动千亿市场将成新风口
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国内政策和履约处副处长王庶近日对外透露,“希望能够在2016年底或2017年初,启动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
一些业内观点认为,此举或将标志着高达千亿元新市场开启。
此前本报曾报道,全国碳交易市场初步将纳入5+1个行业(电力、冶金、有色、建材、化工和航空服务业)的年排放量在2.6万吨以上的企业,碳排放交易量可能涉及30亿~40亿吨。《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将分阶段建设,其中,2014年到2016年为准备阶段,完成设计和建设,建立队伍,完善工作机制,提高基础能力;2017年到2020年为运行完善阶段,启动市场交易,探索运行规律,完善市场制度,稳步发展市场;2020年后为稳定深化阶段,扩大覆盖范围,增加交易产品,探索国际衔接。
试点地区进行多样化创新
随着全国统一碳市场建设的启动,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湖北省、广东省(广州)及深圳市的碳交易试点平台均把发展成“国家级”平台确立为最高发展目标。
亚洲开发银行碳市场专家莫凌水指出,未来谁能够实现这一最高目标,取决于谁能在内部制度建设、市场运行规模等方面拔得头筹。
安迅思中国碳市场分析师陈少成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目前各个试点市场的创新举措各有千秋。深圳、湖北允许境外投资者参与交易,北京推出掉期产品,广东则进行定期配额拍卖的试点,总体而言,各个交易所都累积了对统一碳市场有价值的不同经验。
对于全国统一碳市场建设,国家、地方和企业应该如何参与等问题。王庶表示,希望国家、地方和企业能够形成上下联动、互相支持的机制。
国家层面上,重点推立法体系的建设,制定出全国配额总量和分配的方案以及相关的管理配套细则,包括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交易机构的管理办法、第三方交易机构的管理办法、核查指南以及注册登记系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今明两年的重点是让碳排放权管理条例出台,目前已经完成了征求意见稿,现正在根据各方面的意见进行修改完善,下一步将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召开听证会,再修改并提交国务院法制办。
地方层面上,配合国家做好政策设计,包括能力建设的培训,重中之重是帮助国家做好企业碳排放的报告和核查工作。据悉,在全国碳市场启动以后,地方主要是负责配额的具体分配,相关企业的履约等级。王庶告诉记者,希望2016年底启动以后,按照全国统一、地方执行的原则来运行,也就是国家统一标准、统一要求,具体的由地方主管部门跟企业衔接。
企业层面上,近两年主要是配合国家参加一些培训,包括企业内部建立资产管理体系、核查制度。王庶说,很多企业,特别是央企已经建立了碳资产管理的队伍。
建全国市场需吸取欧盟教训
据记者了解,截至目前,相较于国外成熟市场,国内七个试点碳交易市场的交易活跃度较低。
陈少成告诉记者,交易活跃与否有很多因素导致,例如:投资机构或个人的参与、配额发放的松紧程度、纳入控排企业的数量、企业的碳管理意识和参与交易的愿意(包括对风险的偏好)、交易工具的丰富程度等。
实际上,根据国外经验,要真正提升交易量必须同时推出适合的衍生品,比如碳期货。有了适合的衍生品,控排企业或投资机构就能以较有效和便宜的方式更好对冲价格或投资风险,促进活跃的交易。
此外,不少专家指出,碳排放额度、碳价格的确定一定要吸取欧盟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教训。王庶认为,当前重中之重即是制定出碳配额分配方案,欲充分借鉴深圳和其他试点城市的经验,提出全国市场覆盖的范围,总量设定和配额分配方案。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欧盟是目前全球第一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也被认为是碳排放制度建设最先进的地区,但近几年,其碳价格急剧下跌,从每吨30欧元跌至每吨5欧元,意味着免费碳排放的额度太多,使碳交易失去了促使企业减排的威慑力。
陈少成指出,欧盟碳价的崩溃一方面是因为配额发放过多(因在设定配额量时未预想到经济的大幅下滑);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体系设计上缺乏有效、灵活的配额调整机制。因此,中国在设计之初就应考虑建立相应的干预机制:在配额价格过高时投放一定储备量;在配额出现严重过剩时吸纳储存。
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清洁发展机制与碳市场管理部主任郑爽认为,试点对于全国体系建设的借鉴是,一定要加强好数据建立,科学制订碳交易总量目标,制订配额的调节机制。
金融机构或将大举进场
业内普遍认为,明后两年,随着全国碳市场启动,这一千亿市场将成新风口,各种机构会蜂拥而至。
招银国金投资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冀承表示,在这个市场上服务的中介机构、金融机构,拥有非常丰富的行业经验,有技术和数据,希望这些价值能够在服务中体现出来。
今年4月8日,由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和招银国金投资有限公司发起的全国首个碳信托基金正式启动,首期资金规模达5000万元。冀承表示,当时考虑到全国市场只有七个试点省市,相互之间市场容量非常有限,因而基金规模有限。“根据全国碳市场的路线图,我们觉得未来基金规模应该有很大想象空间。”冀承表示,全国碳市场推出后,这个市场有足够空间让各个金融机构大举进入,会有越来越多的银行、信托、私募基金盯上这个蓝海市场,抢占份额。“金融是服务行业,服务意识体现在金融产品创新上。”冀承指出,配额履约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这一属性可以视同为一项资产,但目前大部分企业还没有把排放权视作一项资产来进行经营管理。如果排放权成为一项资产,是否可以考虑资产附带回购权的质押融资?金融机构很喜欢和房地产企业或者有实物资产的企业进行质押业务,同样,金融机构能否到配额企业中进行配资?这是金融机构应该考虑的一个新方向。
《《《
碳交易试点市场的配额分配方法、履约期、交易方式
每年5月31日前
天津
配额分配以免费发放为主、以拍卖或固定价格出售等有偿发放为辅。
网络现货、协议交易和拍卖交易。
次年的6月15日
北京
对企业(单位)的配额按照“分别核定、分别发放”的原则核定发放
整体竞价交易、部分竞价交易和定价交易;交易双方具有关联关系的或大宗交易,须选择场外协商方式进行交易。
2014年6月30日
深圳
深圳市配额分配分为有偿分配和无偿分配两种方式首个交易期内(2013-2015)无偿分配的配额不低于配额总量的90%
2013年12月20日改为“现货交易”,此前为“定价点选”
每年6月1日至6月30日期间
上海
采取免费或者有偿的方式,通过配额登记——注册系统向纳入配额管理的单位分配配额。目前全部免费
挂牌交易、协议转让等方式进行
每年6月20日前
广东
2013~2014年控排企业、新建项目企业的免费配额和有偿配额比例分别为3%、97%2015年比例分别为10%、90%
现货交易方式包括挂牌竞价、挂牌点选、单向竞价、协议转让或经交易主管部门批准的其他方式
《《《
低碳产业年投入需两万亿专家:撬动民间资本是关键
截至目前,国内七大碳交易试点均推出了相关碳金融产品,包括碳信托、碳债券、碳保理、碳资产抵押等衍生品。除此之外,传统金融机构如银行、证券交易机构等,也正抓紧形成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新金融模式。《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目前绿色金融工具发展和绿色项目投资较为乏力。去年,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理事马骏博士曾公开表示,“我们估计绿色产业在今后5年当中,每年需要投入的(资金)数量达到2万亿(元)以上,约3%的GDP。在全部的绿色投资当中,预计政府出资的比例在10%至15%,社会投资的比重要占到85%至90%。”
多位专家均指出,从全球经验来看,可持续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被认为是投资问题,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缺乏鼓励绿色投资的激励机制。
引导资本有效流动
实际上,建立绿色金融体系从而引导大量民间资本进入绿色行业至关重要。
2007年,原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标志着绿色金融在我国开始发展。绿色金融是指金融机构将环境评估纳入流程,在投融资行为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注重绿色产业的发展。
“总体来看,我国的绿色金融总需求包括财政资金和金融资金,今后六年左右,少则需要约20万亿元,多则需要约26万亿元。”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院长马中认为。
马中进一步表示,长期以来,我国环境保护资金和环保投资的比例较低。到“十二五”最后一年可能达1万亿元,但与60多万亿元的GDP和40多万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相比,显得有些微不足道,所以必须大幅提高绿色金融的水平和规模,才能够实现环境保护要求。
在马中看来,中国绿色金融的资金需求体现在几个方面,包括能源部门、基础设施、环境修复、工业污染治理和资源节约等。仅修复地下水质量一项,取决于不同的修复技术和修复标准,大概需要3万亿~10万亿元,时间持续近20年左右。
面对发展绿色经济的巨额资金投入需求,如何解决?
对此,英国碳贸易资本有限公司碳金融总监寇维维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依赖公共部门的资金肯定不够,可以把公共部门的资金作为种子资金,撬动更多机构参与。比如在丹麦,其公共资金可以撬动8倍私营部门的资金。”
英国气候债券倡议组织首席执行官肖恩·基德尼亦对记者表示,“政府要制定一些政策帮助我们引导资金流向,让钱进入到环保领域。”
马中指出,政府的财政投入非常关键,可以有效引导资本流动。“采用转移支付方式支持一些环境类投资、环境项目,同时建立各种形式,如资金和股权收益权、经营权等,包括现在非常热门的PPP,这些都可以通过财政资金介入实现有机结合,推动绿色金融资金供给的有效实现。”
据挪威驻广州总领事馆的总领事艾思朋介绍,该国800亿美元主权财富养老基金最近做了一个重要决策——将在煤矿公司的投资撤出,这能极大地推进全球的绿色经济发展。中国同样拥有庞大的主权财富基金,挪威的经验也许有借鉴意义。
机制创新仍是关键
“过去三年,国际绿色债券的增长迅速,今年会有700亿美元的发行量,明年将会达到1000亿美元的发行量。”肖恩·基德尼向记者介绍称,这一市场规模主要是由国际机构投资者驱动,已发展到原来的三倍。
从国际上来看,发达国家在绿色金融相关制度安排上已有几十年经验。其绿色金融体系主要是通过贷款、产业基金、发行绿色债券和股票、保险等金融服务将社会资本引入到环保、节能、清洁能源和交通等绿色产业以及绿色信贷方面。许多发达国家在财税政策支持下有很多创新机制。《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现阶段,我国绿色经济方面的投资主要依靠传统的国债模式和政府财政支持,一方面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环境资源的外部性问题,另一方面也无法满足竞争性绿色产业的发展需求。因此,在中国经济进入产业升级和增长模式转变的背景下,探索政府引导下的、依靠市场机制调节的绿色金融创新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美国洲际交易所中国区董事总经理黄杰夫认为,在引导民间资本流向绿色金融的过程中,机制创新是关键。
记者梳理七大碳交易试点推出的相关碳金融产品发现,包括碳信托、碳债券、碳保理、碳资产抵押等衍生品,然而从国际上的情况看,碳市场最受欢迎的还是碳期货产品,因为对企业来说,碳期货交易可以提前锁定企业的履约成本。此外,期货市场还能带来现货市场的活跃,以及其他金融产品的发展。银行在做碳资产的抵押贷款时最担心的就是抵押品卖不出去,如果有了碳期货,银行在做抵押贷款的同时在碳期货市场做相应额度的卖空,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安迅思中国碳市场分析师陈少成分析称,“预计统一碳市场中的期货产品应该会在2020年前后(即市场对碳期货产品已有较充分认识后)推出”。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安国俊认为,中国绿色经济增长需要金融创新化解资金瓶颈,需要用好政府和市场两个轮子,驱动可持续增长。
安国俊进一步表示,从机制层面来推动绿色金融体系的建设发展,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对环保业务服务,包括融资支持,绿色金融租赁、节能环保的资产证券化,研究推进能效贷款,绿色金融租赁、碳金融产品,节能减排的收益权和排污权质押融资,还有绿色保险创新,加快推进绿色评级制度,加强财税支持力度,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协调合力,推进环保产业发展。
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国内政策和履约处副处长王庶近日对外透露,“希望能够在2016年底或2017年初,启动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
一些业内观点认为,此举或将标志着高达千亿元新市场开启。
此前本报曾报道,全国碳交易市场初步将纳入5+1个行业(电力、冶金、有色、建材、化工和航空服务业)的年排放量在2.6万吨以上的企业,碳排放交易量可能涉及30亿~40亿吨。《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将分阶段建设,其中,2014年到2016年为准备阶段,完成设计和建设,建立队伍,完善工作机制,提高基础能力;2017年到2020年为运行完善阶段,启动市场交易,探索运行规律,完善市场制度,稳步发展市场;2020年后为稳定深化阶段,扩大覆盖范围,增加交易产品,探索国际衔接。
试点地区进行多样化创新
随着全国统一碳市场建设的启动,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湖北省、广东省(广州)及深圳市的碳交易试点平台均把发展成“国家级”平台确立为最高发展目标。
亚洲开发银行碳市场专家莫凌水指出,未来谁能够实现这一最高目标,取决于谁能在内部制度建设、市场运行规模等方面拔得头筹。
安迅思中国碳市场分析师陈少成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目前各个试点市场的创新举措各有千秋。深圳、湖北允许境外投资者参与交易,北京推出掉期产品,广东则进行定期配额拍卖的试点,总体而言,各个交易所都累积了对统一碳市场有价值的不同经验。
对于全国统一碳市场建设,国家、地方和企业应该如何参与等问题。王庶表示,希望国家、地方和企业能够形成上下联动、互相支持的机制。
国家层面上,重点推立法体系的建设,制定出全国配额总量和分配的方案以及相关的管理配套细则,包括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交易机构的管理办法、第三方交易机构的管理办法、核查指南以及注册登记系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今明两年的重点是让碳排放权管理条例出台,目前已经完成了征求意见稿,现正在根据各方面的意见进行修改完善,下一步将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召开听证会,再修改并提交国务院法制办。
地方层面上,配合国家做好政策设计,包括能力建设的培训,重中之重是帮助国家做好企业碳排放的报告和核查工作。据悉,在全国碳市场启动以后,地方主要是负责配额的具体分配,相关企业的履约等级。王庶告诉记者,希望2016年底启动以后,按照全国统一、地方执行的原则来运行,也就是国家统一标准、统一要求,具体的由地方主管部门跟企业衔接。
企业层面上,近两年主要是配合国家参加一些培训,包括企业内部建立资产管理体系、核查制度。王庶说,很多企业,特别是央企已经建立了碳资产管理的队伍。
建全国市场需吸取欧盟教训
据记者了解,截至目前,相较于国外成熟市场,国内七个试点碳交易市场的交易活跃度较低。
陈少成告诉记者,交易活跃与否有很多因素导致,例如:投资机构或个人的参与、配额发放的松紧程度、纳入控排企业的数量、企业的碳管理意识和参与交易的愿意(包括对风险的偏好)、交易工具的丰富程度等。
实际上,根据国外经验,要真正提升交易量必须同时推出适合的衍生品,比如碳期货。有了适合的衍生品,控排企业或投资机构就能以较有效和便宜的方式更好对冲价格或投资风险,促进活跃的交易。
此外,不少专家指出,碳排放额度、碳价格的确定一定要吸取欧盟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教训。王庶认为,当前重中之重即是制定出碳配额分配方案,欲充分借鉴深圳和其他试点城市的经验,提出全国市场覆盖的范围,总量设定和配额分配方案。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欧盟是目前全球第一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也被认为是碳排放制度建设最先进的地区,但近几年,其碳价格急剧下跌,从每吨30欧元跌至每吨5欧元,意味着免费碳排放的额度太多,使碳交易失去了促使企业减排的威慑力。
陈少成指出,欧盟碳价的崩溃一方面是因为配额发放过多(因在设定配额量时未预想到经济的大幅下滑);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体系设计上缺乏有效、灵活的配额调整机制。因此,中国在设计之初就应考虑建立相应的干预机制:在配额价格过高时投放一定储备量;在配额出现严重过剩时吸纳储存。
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清洁发展机制与碳市场管理部主任郑爽认为,试点对于全国体系建设的借鉴是,一定要加强好数据建立,科学制订碳交易总量目标,制订配额的调节机制。
金融机构或将大举进场
业内普遍认为,明后两年,随着全国碳市场启动,这一千亿市场将成新风口,各种机构会蜂拥而至。
招银国金投资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冀承表示,在这个市场上服务的中介机构、金融机构,拥有非常丰富的行业经验,有技术和数据,希望这些价值能够在服务中体现出来。
今年4月8日,由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和招银国金投资有限公司发起的全国首个碳信托基金正式启动,首期资金规模达5000万元。冀承表示,当时考虑到全国市场只有七个试点省市,相互之间市场容量非常有限,因而基金规模有限。“根据全国碳市场的路线图,我们觉得未来基金规模应该有很大想象空间。”冀承表示,全国碳市场推出后,这个市场有足够空间让各个金融机构大举进入,会有越来越多的银行、信托、私募基金盯上这个蓝海市场,抢占份额。“金融是服务行业,服务意识体现在金融产品创新上。”冀承指出,配额履约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这一属性可以视同为一项资产,但目前大部分企业还没有把排放权视作一项资产来进行经营管理。如果排放权成为一项资产,是否可以考虑资产附带回购权的质押融资?金融机构很喜欢和房地产企业或者有实物资产的企业进行质押业务,同样,金融机构能否到配额企业中进行配资?这是金融机构应该考虑的一个新方向。
《《《
碳交易试点市场的配额分配方法、履约期、交易方式
每年5月31日前
天津
配额分配以免费发放为主、以拍卖或固定价格出售等有偿发放为辅。
网络现货、协议交易和拍卖交易。
次年的6月15日
北京
对企业(单位)的配额按照“分别核定、分别发放”的原则核定发放
整体竞价交易、部分竞价交易和定价交易;交易双方具有关联关系的或大宗交易,须选择场外协商方式进行交易。
2014年6月30日
深圳
深圳市配额分配分为有偿分配和无偿分配两种方式首个交易期内(2013-2015)无偿分配的配额不低于配额总量的90%
2013年12月20日改为“现货交易”,此前为“定价点选”
每年6月1日至6月30日期间
上海
采取免费或者有偿的方式,通过配额登记——注册系统向纳入配额管理的单位分配配额。目前全部免费
挂牌交易、协议转让等方式进行
每年6月20日前
广东
2013~2014年控排企业、新建项目企业的免费配额和有偿配额比例分别为3%、97%2015年比例分别为10%、90%
现货交易方式包括挂牌竞价、挂牌点选、单向竞价、协议转让或经交易主管部门批准的其他方式
《《《
低碳产业年投入需两万亿专家:撬动民间资本是关键
截至目前,国内七大碳交易试点均推出了相关碳金融产品,包括碳信托、碳债券、碳保理、碳资产抵押等衍生品。除此之外,传统金融机构如银行、证券交易机构等,也正抓紧形成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新金融模式。《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目前绿色金融工具发展和绿色项目投资较为乏力。去年,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理事马骏博士曾公开表示,“我们估计绿色产业在今后5年当中,每年需要投入的(资金)数量达到2万亿(元)以上,约3%的GDP。在全部的绿色投资当中,预计政府出资的比例在10%至15%,社会投资的比重要占到85%至90%。”
多位专家均指出,从全球经验来看,可持续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被认为是投资问题,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缺乏鼓励绿色投资的激励机制。
引导资本有效流动
实际上,建立绿色金融体系从而引导大量民间资本进入绿色行业至关重要。
2007年,原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标志着绿色金融在我国开始发展。绿色金融是指金融机构将环境评估纳入流程,在投融资行为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注重绿色产业的发展。
“总体来看,我国的绿色金融总需求包括财政资金和金融资金,今后六年左右,少则需要约20万亿元,多则需要约26万亿元。”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院长马中认为。
马中进一步表示,长期以来,我国环境保护资金和环保投资的比例较低。到“十二五”最后一年可能达1万亿元,但与60多万亿元的GDP和40多万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相比,显得有些微不足道,所以必须大幅提高绿色金融的水平和规模,才能够实现环境保护要求。
在马中看来,中国绿色金融的资金需求体现在几个方面,包括能源部门、基础设施、环境修复、工业污染治理和资源节约等。仅修复地下水质量一项,取决于不同的修复技术和修复标准,大概需要3万亿~10万亿元,时间持续近20年左右。
面对发展绿色经济的巨额资金投入需求,如何解决?
对此,英国碳贸易资本有限公司碳金融总监寇维维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依赖公共部门的资金肯定不够,可以把公共部门的资金作为种子资金,撬动更多机构参与。比如在丹麦,其公共资金可以撬动8倍私营部门的资金。”
英国气候债券倡议组织首席执行官肖恩·基德尼亦对记者表示,“政府要制定一些政策帮助我们引导资金流向,让钱进入到环保领域。”
马中指出,政府的财政投入非常关键,可以有效引导资本流动。“采用转移支付方式支持一些环境类投资、环境项目,同时建立各种形式,如资金和股权收益权、经营权等,包括现在非常热门的PPP,这些都可以通过财政资金介入实现有机结合,推动绿色金融资金供给的有效实现。”
据挪威驻广州总领事馆的总领事艾思朋介绍,该国800亿美元主权财富养老基金最近做了一个重要决策——将在煤矿公司的投资撤出,这能极大地推进全球的绿色经济发展。中国同样拥有庞大的主权财富基金,挪威的经验也许有借鉴意义。
机制创新仍是关键
“过去三年,国际绿色债券的增长迅速,今年会有700亿美元的发行量,明年将会达到1000亿美元的发行量。”肖恩·基德尼向记者介绍称,这一市场规模主要是由国际机构投资者驱动,已发展到原来的三倍。
从国际上来看,发达国家在绿色金融相关制度安排上已有几十年经验。其绿色金融体系主要是通过贷款、产业基金、发行绿色债券和股票、保险等金融服务将社会资本引入到环保、节能、清洁能源和交通等绿色产业以及绿色信贷方面。许多发达国家在财税政策支持下有很多创新机制。《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现阶段,我国绿色经济方面的投资主要依靠传统的国债模式和政府财政支持,一方面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环境资源的外部性问题,另一方面也无法满足竞争性绿色产业的发展需求。因此,在中国经济进入产业升级和增长模式转变的背景下,探索政府引导下的、依靠市场机制调节的绿色金融创新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美国洲际交易所中国区董事总经理黄杰夫认为,在引导民间资本流向绿色金融的过程中,机制创新是关键。
记者梳理七大碳交易试点推出的相关碳金融产品发现,包括碳信托、碳债券、碳保理、碳资产抵押等衍生品,然而从国际上的情况看,碳市场最受欢迎的还是碳期货产品,因为对企业来说,碳期货交易可以提前锁定企业的履约成本。此外,期货市场还能带来现货市场的活跃,以及其他金融产品的发展。银行在做碳资产的抵押贷款时最担心的就是抵押品卖不出去,如果有了碳期货,银行在做抵押贷款的同时在碳期货市场做相应额度的卖空,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安迅思中国碳市场分析师陈少成分析称,“预计统一碳市场中的期货产品应该会在2020年前后(即市场对碳期货产品已有较充分认识后)推出”。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安国俊认为,中国绿色经济增长需要金融创新化解资金瓶颈,需要用好政府和市场两个轮子,驱动可持续增长。
安国俊进一步表示,从机制层面来推动绿色金融体系的建设发展,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对环保业务服务,包括融资支持,绿色金融租赁、节能环保的资产证券化,研究推进能效贷款,绿色金融租赁、碳金融产品,节能减排的收益权和排污权质押融资,还有绿色保险创新,加快推进绿色评级制度,加强财税支持力度,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协调合力,推进环保产业发展。
- 相关阅读 利用四大传播特征引爆你的市场[2016-02-03]
如何打造“经典”的品牌传播?[2016-02-03]
如何让你的产品从小众到大众[2016-02-01]
如何用社交媒体进行市场调研[2016-02-01]
“精准营销”做足移动趋势背后的洞察更重要[2016-01-30]
用数据告诉你如何进行社交媒体营销[2016-01-28]